102年度慈懷基金會辦理暑期親職活動-『 i 懂你』
102年度慈懷基金會辦理暑期親職活動-『 i 懂你』

家庭是社會組織的核心,也是個人一生教育的起點。台灣目前由於小家庭制度盛行,父母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,扮演的角色更顯重要。
因此,慈懷社會福利基金會憑藉多年實務工作經驗發展,針對縣內溪南地區的高風險家庭成員的真實需求,運用親職教育課程深入且自在、自發的治療特色,進行親職教育紓壓課程,以提供親子互動有所障礙的父母,一個重新學習、成長的機會:覺察內在的自我、家庭的生存模式,進而引發改變、促進親子的溝通瞭解,讓家長再面臨子女問題時,能調整心態,運用正確的教養方法和知能,改善親子關係。
親職教育課程於102年7月6、20、24日舉辦,特別邀請國軍北投醫院醫療部主任劉光中醫師擔任講師,希望讓親職間能透過活動瞭解個體獨特性、正確的親職知能,使家庭成員習得良好互動模式,懂得彼此分享分擔,發揮家庭在社會裡應盡功能,減少高風險家庭危機。
劉光中醫師在活動中引導成員討論與親子溝通經驗分享,其中今年即將升小四的小傑,時常媽媽在溝通時發生衝突,在小傑媽媽的親職觀念裡,認為孩子必須無條件順從家長,所以當小傑叛逆時,媽媽的教養態度就比小傑更強勢,她認為這樣管教方式才能壓住小傑的反抗。
其實小傑媽媽對孩子是關心的,只是管教方式需要修正,孩子是獨立個體也有自我想法,家長須尊重孩子、與孩子溝通,而不是讓孩子承受過度的愛或家長安排的成長模式,親職教養是家長和孩子互相學習與成長。
劉醫師透過活動解開家庭成員間的繩結,點出如何包容與體諒,使成員瞭解家庭的困境,找到改善家庭功能的方法,並讓家庭成員們察覺每個個體是獨特的,能接納與尊重個別差異,劉醫師說:「要瞭解別人必須先瞭解自已,瞭解自已的個性(優點和缺點),並讓自已可以選擇新的想法,我們絕不能一成不變,改變會帶來轉機」。
經由活動參與,讓家長對自已也對孩子們有不一樣的想法,家長也能理解為什麼自已對孩子付出這麼多,愛的壓力卻使孩子們愈離愈遠?有時孩子渴望的愛不是家長所想像的愛的模式,家長與孩子多些溝通與互動,讓彼此的愛正增長,親子教養也能因為『 i (愛)』讓自已回到原來的目的。
劉光中醫師:「家庭是一個生養、教育、保護的場所,『家』是家庭成員的避風港。」